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中国煤炭新闻网:把根留住——中煤大屯公司发展史陈列馆筹建巡礼
日期:2015-07-22   信息来源:中煤集团


中煤大屯四十多年的光辉与梦想,浓缩在一馆之间,亦辐射在时空之上。这里,诉说的不仅仅是创业发展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种根脉。大屯人以一种把根留住的姿态,建造了这座发展史陈列馆,它是大屯过去的发轫之根,更是大屯人未来的发展之根!

来到陈列馆入口,首先看到矗立的巨型主题雕塑墙,让人肃然起敬,不由地驻足凝神。在庄重的古铜色色背景上,煤、电、铝、运的缩影赫然在目,代表着几代大屯人的群体雕塑身形如刀削斧劈,昂首阔步地演绎着大屯人的梦想……

缘起——历史是一笔宝贵财富

为了展示历代大屯人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打造一个更好的传统教育基地,体现大屯公司40多年以来厚重的企业文化,继承大屯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公司领导研究决定在研发中心一楼建设发展史陈列馆,记录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发展史陈列馆建设工作,认为公司4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部厚重的历史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把它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让大屯的年轻一代、甚至是子孙后代从历史中感知大屯精神、弘扬大屯传统、热爱大屯矿区、忠诚大屯事业,也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公司专门成立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义宝厚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并以2012年第429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成立大屯公司发展史陈列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2012年8月开始酝酿筹建工作,抽调相关人员,11月1日大屯公司发展史陈列馆筹建办公室正式成立,全体工作人员集中到位、集体办公;抓紧熟悉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布展大纲、相关资料、现场环境等;建立月度、周例会、每天调度会和专题讨论会制度,总结、安排、讨论工作。为确保筹建工作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筹建办内部分为综合组、文字组、音像组、实物征集组和展艺组,明确各组主要职责范围,对工作人员进行分工,安排布置工作,提出相关要求。公司领导在2012年8月拍板决定,在新办公大楼建立大屯发展历史陈列馆。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成立领导小组,下发文件,抽调人员,作为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来落实。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发展史陈列馆筹建办公室将项目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公司领导义宝厚、李占福先后主持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研究确定布展大纲,组织项目考察、招投标。并专门召开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设计方案作进一步细化调整。筹建办公室工作人员上下同心,心无旁骛地扑在这个项目上,因为他们都深知,建设发展史陈列馆,并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和总结,而是对大屯发展历程的一次全景式呈现,是大屯文化历史资料的一次全面打捞和抢救,是对大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之举,更是大屯人的一次精神寻根。

创意——集体智慧的火花

主题雕塑墙采用“融物于景”的创作手法,以浮雕的形式体现公司创业与发展的过程。雕塑的左下部以微山湖、芦苇荡、荷叶为背景元素,展示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屯人在微山湖畔开始了艰苦创业的艰辛历程;雕塑上部以煤层做底,突出表现“大屯煤矿”的发展历史;一个由放射状煤层形成的“V”字型,酷似雄鹰的翅膀,象征着胜利、飞翔,飞得更高、更远;在煤层中间突出显示电厂、铝厂、煤矿、铁路的主要标志物,象征着“煤、电、铝、运”综合经营模式;火车头上的中煤标志和上海能源股票代码600508表现出大屯公司在中煤集团的引领下实现腾飞的目标和愿望。雕塑的中部是一组人物浮雕,他们中有军人、煤矿工人、电力工人、铁路工人、医生等,是大屯公司发展历程中各条战线的建设者。而位于他们中间位置的,是大屯公司的四位全国劳动模范,分别是“煤炭系统十面红旗、打不烂拖不垮的钢铁掘进队”队长吴修伦、“煤机大夫”谢国如、百万吨采煤队队长常学亮和“金牌焊工”吴友良。为增加历史厚重感,优化展示效果,在陈列馆众多的展项中,设处场景还原一处。通过搜集老照片,查阅老资料,还把原党委副书记黄乐儒、原办公室秘书陆云从上海请来,回忆当年创业的艰辛,结合裸眼3D技术表现大屯人艰苦创业时期的精神,重现大屯公司建设情景,丰富陈列馆的展陈内容,实现陈列馆弘扬“艰苦创业、改革创新、团结奉献”的大屯精神的主题。这是一种致敬和重温,更是大屯精神默默的传承……徜徉在发展史陈列馆,你会发现这里处处流淌着创意,磁石一般牢牢地抓住了参观者的眼球。这些创意融入了集体的智慧,更蕴含着项目参与人员对大屯的热爱。

馆藏——浓缩四十多年历程

发展史陈列馆馆藏之丰富,可以说浓缩了大屯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这些馆藏的背后,是大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史料、文物和图片资料的寻宝,这里有筹建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厌其烦的查证、捕捞和收集,也有来自职工群众的倾情支持。千难万难,只要走群众路线就不难,就能战无不胜。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踊跃捐赠资料实物,有的单位收集的资料实物数百件、上千件,摆到会议室,俨然就是本单位小型的陈列馆。征集活动中,姚桥煤矿成为提供资料实物数量最多、门类最全的单位。不少老同志亲自打来电话询问有关情况,有的老同志邮寄来了资料实物,有的老同志提供了一些资料实物的重要线索,还有一些居住在矿区的离退休老同志亲自把资料实物送到发展史陈列馆筹建办。公司老领导夏兴华提供了多幅照片和文字资料,公司老领导黄乐孺,专程从上海赶到矿区接受采访咨询,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和资料实物,并帮助核实了一些重要的史料;老劳模王兴才、唐世松、谢国如、李实金等先模人物提供了珍贵的照片、奖章、证书等。物资贸易部退休老同志刘福堂3次将资料实物送到发展史陈列馆筹建办,令大家十分感动,也倍受鼓舞。对于照片资料入选,筹建人员立足版面效果实际,逐一确定入选原则。如序厅的友好往来专栏,我们首先把国家作为入选的先决条件,然后考虑历届领导陪同的画面,合理挑选,把最好的图片固定在版面,作为一级目录;把有一定代表性的图片作为二级子目录,放入显示屏,滚动展示。再如领导关怀栏目,我们优选的原则是副部级以的领导关怀公司发展的图片,集团领导来屯的图片集中放在显示屏滚动展示。

筹建办领导组织大家对所有版面逐个反复讨论,再一遍遍地进行修改和完善。立面设计定稿后,逐一上墙布展。别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了,对墙面内容、图片和文字说明,一个一个字进行校对,光这,就花了整整几周的时间。影像资料和电视片,也是不可或缺的。新闻中心组织精干力量,修复录像磁带,转换视频格式,提供了大量的影音资料。我们从浩如烟海的电视资料中,查找所需内容,精心制作成多部电视片,为发展史陈列馆添上了“有声有色”的一笔。

奉献——大屯传统的传承

发展史陈列馆筹建办的同志主动利用节假日加班,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大家勤奋工作、用心创造、团结协作、攻坚克难、无私奉献。要将数万余字的初稿,转化成展览形式,即用相应的照片、实物、史料立体演绎,真的有点难。不过,“畏难”这个词,在企业文化主管戚良登的字典里压根就没有。相反,“克难”,才是他的乐趣所在。他从收集到的上万张照片中筛选、确定上墙图片,然后与设计公司一起进行版面设计。5个展厅的版面设计,光用A3纸打印一遍,就摞了整整一尺厚,图片资料库翻一遍,大约需要一天。对一些老照片,他不厌其烦地扫描,修复,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主题雕塑墙制作,不仅要突出煤电铝运产业,还要展示行业职工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真是难上加难。他熬了几个不眠之夜,结合公司产业实际进行创意,终于拿出了设计思路。专门深入荒滩野地拍照写生,力求形神兼备;历经11次修改线稿、10多次修改泥稿,通过了领导审稿,亲赴上海现场定稿,终于制作完毕并安装就位。基层的同志们借到筹建办来,在任务繁重、往来不便、单位收入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大家团结协作,任劳任怨,把筹建工作当成历史赋予的责任,当成十分有意义的事业来干。为了撰写文稿,吃透史料,还原历史,尊重历史,同志们深入档案馆、图书馆,翻阅《战报》、《简报》及其他卷帙浩繁的史料,退休老干部尤云根,早已翻得滚瓜烂熟;为了收集图片、实物,大家忙碌的身影不停地奔波在档案馆、居民区、离退休老同志家中……为了收集实物资料,已经退休的原姚桥煤矿宣传科长马正喜不顾天气寒冷,顶风冒雪,赶往住在徐州一位老领导家里,获取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龙东煤矿宣传科长郁永刚,在负责团结奉献厅的同时,放不下家里的工作,经常起早贪黑去开调度会,下井带班,真正做到了“两不误”,象这样不计报酬,不讲得失,尽职尽责的事例犹如架上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数不胜数。他们付出着、辛苦着并快乐着、幸福着......(中国煤炭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