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让我们走进平朔的生态修复一线,了解平朔生态建设者们在平朔改革开放精神和右玉精神引领下,勇立潮头、善为人先,迎难而上、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平朔而不懈奋斗的故事。
绿色,是不变的初心
“别看现在像根筷子,过几年就长高了。”炎炎烈日,生态产业管理中心现场管理室主管李春雨正带着工人一起给小树苗浇水,他们创新性的“一水两浇”浇水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排排树苗在排土场斜坡上迎风而立,像守卫矿山绿色的“小战士”。
李春雨说:“复垦绿化对土地是有要求的。如果都是石头,怎么种树?平盘、斜坡都得有一定的黄土厚度,没有土,复垦绿化是干不成的。土的种类也有要求,必须是黄绵土。”只有前期排土等基础工作做到位,他们才能顺利进行复垦绿化工作。
据了解,该公司所处区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约400毫米,年蒸发量达2800毫米,原始地貌植被覆盖率也只有10%左右。而且,公司是在人工堆垫起来的排土场上进行复垦绿化的,由于对地表扰动大,所以治理难度更大。所以,他们面对矿区苗木种植时间紧、任务重、季节性强的特点,从开春以来便以“一分安排、九分落实”的责任与使命深耕土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加班加点、想方设法地开展工作,对矿区及排土场内每一片绿化、复垦区域都了如指掌,对每一个绿化、复垦工程都监管到位。
“第一次站在安太堡西排生态观礼台上,望着这满眼的绿色,听到一代又一代平朔生态人的奋斗故事,我无比震撼,很庆幸是其中的一员。”李春雨额头满是汗水,工作服也在烈日下湿透了,拿起水杯大口饮水,望着远方的百里青山满是憧憬。
他的感慨背后,是公司40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是一代代平朔生态建设者们的奉献担当,是每一个平朔人建设绿色平朔的不变初心。如果没有第一代平朔生态人“勇立潮头”的那棵“先锋树”,也就没有第二代、第三代建设生态文明矿区的“土壤”,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平朔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
坚守,是不变的担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复垦区到排土场到苗圃,一路颠婆起伏已是生态产业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常态。他们现有3辆工具车,中心现场管理员工每天都要去现场检查巡视,工具车里装着铲子等,到了一处挖一挖,看一看土壤情况,情况不好就赶紧通知浇水。
“有人想投机取巧,不好好浇水,导致苗木的存活率低的,一让我们发现后,到了七月雨季,就赶紧通知并监督绿化队伍及时补种,我们要确保秋天存活率能够达到合同验收标准。”相关人员表示。
从搜集当地气候、地形资料,到挑选适合矿区排土场种植的树种;从排土整地、挡水墙、田间道修筑,再到苗木的栽种、浇水、管护;从土壤的耕地、旋地、施肥再到牧草的播种……每一个环节他们都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立足岗位。
一天的采访发现,平朔集团管理的复垦绿化区域面积很大,即便什么也不干,单开着车走马观花地看,一天时间也转不完。而他们每天在排土场、复垦区、厂区绿化的行使里程都在100到150公里,每天步数都有一万几千步,每个人都晒得黑黝黝。
一名现场工作人员说,我来平朔集团十年了,刚来平朔集团亲手栽下的小刺槐、小油松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现在看着成长起来的每一株苗、每一棵树,都凝结着数十载光阴。
如今,该公司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矿区及周边区域绿化面积2.4万亩,复垦土地7万亩;排土场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远高于原地貌不足10%的植被覆盖率;矿区现有各类植物213种,昆虫600余种,野生动物30余种,生物多样性日益凸显,昔日寸草不生的矿区已变成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的绿色生态园区。
“绿色矿区”俨然已成为继“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后平朔的又一亮丽名片。
美丽是久久为功干出来的。回想一代代平朔生态建设者的足迹,正是在该公司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的领导下,按照“采、运、排、复”一体化的标准,将土地复垦与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实施,不断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才打造成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平朔样本。
站在生态湖畔,望着满山绿色,相信新一代平朔生态建设者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实干初心筑牢生态屏障,以执着追求守护绿水青山,为推动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平朔集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