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煤集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坚持以煤为基,打造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协同的产业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产经营发展全过程,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公司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认真贯彻国家“双碳”目标,将绿色低碳发展全面融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公司关注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的影响,做好季节性极端天气下的洪涝、雨雪冰冻、高温等灾害防范,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公司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开展节能提效降碳专项工作,重点围绕电力、煤化工、煤炭等领域,通过节能降碳技术革新和改造升级,全方位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进一步降低综合能耗和碳排放。充分利用政策导向,积极做好地下资源综合利用和地上资源立体开发,大力推动煤-电-化产业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风电、光伏及氢能、储能等多能互补、循环经济的产业格局,提供更加清洁的能源产品和服务。
公司成立专门碳资产管理机构,发布《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建设“公司本部-二级公司-厂/矿”三级碳资产管理体系,有效防控碳交易、碳配额履约风险,推进温室气体减排,促进公司绿色低碳发展。
公司持续践行“存量提效、增量转型”发展思路,研究探索“双碳”背景下绿色转型发展路径,以“两个联营”示范基地为抓手,以节能降碳增效为先导,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减碳为支撑,大力推动煤-电-化产业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的温室气体减排。大屯公司新能源示范基地一期工程263MW光伏项目基本建成并实现并网,平朔集团100MW农光互补项目开工建设、160MW光伏发电项目纳入山西省保障性并网新能源项目清单。集团公司67家生产煤矿2022年度瓦斯抽采总量22890万Nm3,回收利用总量11418万Nm3,综合回收利用率49.88%,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6.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加强环境保护
公司坚持绿色发展,严格履行中央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完善管控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加快实施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治理工程,主要指标继续向好,全年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废水处理及回用
公司排放的废水主要是煤矿矿井水、煤化工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执行的排放标准为《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等。公司积极推进矿井水深度处理工程、提标改造等项目建设,根据矿井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同水质特点和回用途径采取相应处理工艺,确保回用水、外排水达标。深入挖掘所在矿区、园区内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潜力,集成优化污废水综合利用系统,最大程度实现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2022年,公司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约1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91.4%,保持行业先进水平。
大气污染治理
公司排放的废气主要是燃煤锅炉产生的烟气,主要污染物为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执行排放标准为《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公司严格按照按环评要求加强煤炭开采、输送、贮存、转运等环节的无组织排放管控,电力、煤化工企业燃煤锅炉按照超低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专项行动,北煤机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绿色工厂”。
固体废物处置及利用
公司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废油脂等危险废物和煤矸石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公司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等法律法规及标准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置,强化大宗固废贮存及处置管理,持续推进煤矸石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积极拓展煤矸石利用途径,最大程度提升固体废物利用水平。依法合规处置危险废物,严格按照要求收集、贮存、转运、处置危险废物,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
危险废物
公司产生的危险废物主要是废油脂、废催化剂等。公司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建设危险废物暂存库,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管理台账制定技术导则》(HJ1259—2022)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加强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转移等各环节管理,委托有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2022年公司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5.0万吨,万元产值危险废物产生量为9.9千克/万元,全部实现规范化处置。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公司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是煤矸石。公司对煤矸石进行多途径综合利用,用于发电、生产建材、提取高附加值产品、筑路回填、土地复垦等,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矸石充填开采、离层注浆等技术,对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物作为水泥、建材原材料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暂不能利用的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进行处置。2022年,公司生产一吨商品煤产生煤矸石量约0.2吨,全年煤矸石产生量3585万吨,综合利用量2783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粉煤灰、炉渣、化工废渣等其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81万吨,综合利用量为814万吨。
包装材料
公司生产的煤炭是大宗商品,不需要使用包装材料。煤化工业务板块的聚烯烃、尿素和硝铵涉及产品包装材料使用,主要为聚烯烃产品包装袋。包装材料使用总量为14,922吨,单位产品包装材料使用量3.9千克/吨。
生态修复
公司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将井工矿沉陷区综合治理、露天矿排土场复垦与煤炭生产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采取多种措施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矿山,高标准建设了排矸场生态环境示范工程,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井工煤矿结合采煤沉陷区现状,按照“整体布局、协调统一”等原则,合理规划、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露天煤矿开采实现“剥离-采矿-回填-复垦”一体化,将绿色开采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平朔集团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矿区及周边区域绿化面积2万亩,复垦土地6.3万亩。特别是近四年来完成复垦土地2.95万亩,绿化1.38万亩,苗圃种植920亩,矿区内累计种植各类大小苗木1,311万余株;矿区外绿化面积3,600亩,栽植各类大树27万余株,排土场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远高于原地貌不足10%的植被覆盖率;矿区现有各类植物213种,昆虫600余种,野生动物30余种,生物多样性日益凸显,昔日寸草不生的矿区已变成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的绿色生态园区,大幅改善矿区碳汇能力。平朔集团矿山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全国节能先进集体、全国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平朔矿区采矿复垦一体化实践案例获评“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生态建设成果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两山论”央企实践亮点,平朔集团《矿山复垦再造绿水青山》社会责任案例获评中央企业“绿色低碳篇”优秀案例。
◎节约能源资源
能源节约
公司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坚持节约优先,力求以尽量少的能源消耗保障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公司各基地、各产业、各企业和各领域,全面推进煤炭、电力、油品等能源品种的节约,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效果良好。2022年,公司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020可比价)1.269吨标准煤/万元,原煤生产综合能耗3.73千克标煤/吨煤,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煤炭板块:煤炭企业大力推进煤炭版块节能技改,不断优化采煤设计、露天矿排土场运输路径及矿区供热系统改造,实施煤矿皮带机变频改造,淘汰更新落后机电设备,提高能效水平。平朔集团采用地下通道运煤系统替代自卸卡车长距离运煤,实现“以电代油”。煤炭开采单位产品能耗同比下降3.2%,露天和井工煤矿能效基本达到先进水平。
电力板块:电力企业推动汽轮机通流改造、真空系统节能改造等节能技改措施,以及深度调峰试验,燃煤机组能源消耗持续降低,机组提高清洁高效水平稳步升高,灵活性和调节能力有效提升。优化调整供电结构,300MW以上机组供电量同比增加约10亿度。全年供电煤耗同比降低3克标准煤/千瓦时。
煤化工板块:煤化工企业实施回收锅炉定排对空排放乏汽、VOCs治理装置副产蒸汽等乏汽回收项目、ORC余热发电技术、烯烃分离甲烷尾气综合利用等项目,深挖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潜力,优化生产工艺,能源效率不断提升,甲醇和合成氨单位产品能耗分别为1364、1442千克标准煤/吨,均优于行业标杆值。
资源节约
资源循环利用:中煤集团持续提升原煤入选比例,持续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效能;积极利用井下充填、离层注浆等途径,最大程度地就地消纳和安全处置煤矸石;优化调整低热值煤电厂生产工艺及参数,优先消纳自有煤矿产出低热值煤,实现资源就近高效转化。
水资源节约:公司强化对水源、取水、用水以及节水措施等的分析论证,建设项目中工业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加强生产全过程节水管理,实施用水计划和目标管理。加强对矿井水的处理和区域循环利用,推广先进节水工艺和设备,实现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回用,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新鲜水用量。公司2022年新鲜水消耗量(总耗水量)12362万吨,万元产值用新水量为8.15吨/万元,重复用水率达到98.06%。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持续更新体系文件,保障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使用过程及生产要素不断优化,所属企业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3331-2020)标准,进行转换和认证证书的换发工作,保证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加强信息化支撑,提高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推进能源计量向全过程、综合性、智能化转型升级,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建立自控投用率、生产工艺数据自动采集率95%以上的信息系统,实现能源管理实时检测、能源和产品质量在线分析、能源平衡统计、能源预测、设备运行在线监控和生产工艺在线优化等功能,实时测量、统计和分析能源消耗数据,为建设资源节约、绿色低碳型企业提供基础支撑。
加强能耗对标管理,切实提升资源能利用效率。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通过能源审计、清洁生产、能效测试、能量平衡等方式,对主要能耗指标、装置单耗、先进技术等方面与国家、行业标准和标杆企业进行对标,深入挖掘节能增效创效潜力。
节能低碳宣传
公司围绕“绿色低碳,节能先行”节能主题和“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低碳主题,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能低碳宣传活动。所属企业举办节能宣传专栏、节能低碳在线答题、低碳出行健步走等专题活动,增强员工节能低碳意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