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企业重大事项 / 改革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国中煤改革工作进行典型宣传
日期:2024-04-19 

编者按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简报》(2024年第49期)刊登了《持续补链强链筑基石 做好能源保供“顶梁柱”》经验交流材料,对中国中煤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推动能源保供的典型做法进行了宣传推介。现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要求,围绕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主线,持续增强核心功能,坚决做好能源保供“顶梁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能源保障。2023年,中国中煤带头保供稳价,煤炭中长期合同足额履约,累计向社会让利280亿元。


聚焦完善产业链条,增强能源托底能力

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煤电专业化整合。积极落实“两个联营”,通过股权合作和整体开发,推动企业从应急性保供向体制性、稳定性保供转变。率先与国家电投等企业开展煤电专业化整合,先后整合并购6家电厂,涉及装机规模超过1300万千瓦,是近年来国内煤电领域资产数额较大、影响力较强、示范引领作用较为突出的合作项目。

立足资源端面向市场端优化煤电布局。围绕煤电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以路口、港口煤源为基础,通过自主投资、并购重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化与有关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的煤电合作,加快推动煤炭供应覆盖区煤电产业发展。依托北方港口海运煤炭有效覆盖基础,建设长三角地区沿海沿江煤电基地,重点开发上海、南通、太仓、靖江、玉环等煤电项目,在建及已决策的增量煤电装机规模超860万千瓦,有力保障华东地区电力增长需求。借助浩吉铁路输煤能力提升优势,发展两湖一江铁路沿线煤电集群,加快开发上饶、大别山、鄂州等煤电项目,在建及已决策的增量煤电装机规模超600万千瓦,助力华中地区基础电力支撑保障。

加快打造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示范基地。聚焦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资源富集重点区域,通过沙戈荒、采煤沉陷区、路口异地、煤电升级改造、储能+“煤炭-煤电-可再生能源”五种一体化联营创新模式,推动煤炭、煤电、风电光伏实质性联营,“中煤哈密一通道80万千瓦风电+20万千瓦光伏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协调发展和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聚焦优化管理机制,提升保供核心能力

强化区域一体化管理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大力推进组织整合,结合能源保供需要和煤炭资源重点地区企业实际情况,按区域整合晋蒙两地煤炭企业及煤化工企业,新设成立蒙东区域公司。持续推进管理整合,充分发挥“横向区域协同+纵向专业管理”一体化管理优势,实施平朔矿区、新疆地区企业一体化整合或一体化管理,形成区域煤炭资源集聚效应,有效提高煤炭生产能力,2023年完成商品煤产量2.4亿吨,超预算1100万吨,同比增长6.7%。

加强内部产业协同强化重点领域保障。充分发挥煤炭、电力、煤化工产业链协同优势,持续加大内部电力、煤化工企业的自产煤炭供应力度,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互补,全力保障电力、尿素等基本生产要素的稳定供应。2023年,电力企业发电机组应开尽开、多发满发,完成发电量847.8亿度,同比增长51.2%。煤化工企业满负荷生产,完成尿素产量206.6万吨,同比增长12.6%,圆满完成2022-2023年度国家化肥商业储备任务,有效满足国内尿素市场需求,有力缓解东北等重点区域用肥紧张形势。

发挥全国营销网络优势全力增销增供。进一步优化营销管理体制,全面整合煤炭、煤化工营销业务,同步完善物流平台体系,在确保自产煤全产全销的同时,积极拓宽外购煤资源,大力组织符合限价政策的外购煤用于电煤保供,2023年外购煤销量0.9亿吨、煤炭总销量3.4亿吨。同时,带头履行限价承诺,保持长协价格稳定,2023年累计向社会让利280亿元,为稳定煤炭供需基本盘、降低社会用能成本发挥积极作用。


聚焦提升供给能力,稳固能源保供基础

深化煤炭资源整合推动资源增储上产。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煤炭资源整合平台,提高煤炭资产专业化管理水平和整体运营效能,在前期接管6家央企煤炭资源、增加煤炭产能1.2亿吨基础上,新接收6座煤矿、增加煤炭产能870万吨,煤炭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专业化煤炭企业优势,全力推动煤矿产能核增,近三年来累计核增煤炭产能4030万吨,先进产能进一步释放。

稳妥推进高风险项目退出筑牢保供基础。把退出高风险项目作为源头管控风险的关键,下大力气实施建设板块瘦身健体,先后剥离32个高风险矿建施工项目,有序退出高风险低产能煤矿,限期关闭退出7座风险高、储量少、效益差的煤矿,本质安全能力不断增强。

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高供应效率。按照“少人则安、无人则安”安全理念,加快智能化煤矿建设,推动“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累计建成25处智能化煤矿,9个智能化选煤厂,减少井下作业人员5000人以上。其中,9个案例入选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典型案例,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为技术创新升级和先进产能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