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中国煤企积极参与全球煤炭市场贸易分工
日期:2019-04-24  信息来源:中煤集团

在全球能源变革的新时代下,煤炭行业发展走向何方?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大势所趋,煤炭发展方式如何转变?转型创新成主题,煤炭企业如何书写答卷?这些问题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煤炭大会上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全球能源变革能源平台将成新业态

本届大会上,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代表,以“高效低碳,探索煤炭创新之路”为主题,共谋新时期新形势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良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周健奇介绍,全球能源变革的新时代已经开启。2040年后,非化石能源供应量将超化石能源,是一次能源主要来源。未来,能源平台将成为新时代能源产业的重要业态,其利用数字技术将身处不同地点的有能源产品、服务需求的客户连接起来,并进行商务互动。

至于中国的煤炭产业,她则认为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多因素叠加,当前煤炭消费增速明显趋缓,尤其是电煤。另一方面,我国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瓶颈尚未突破,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也大多没有实现根本性突破。不过,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工业增长对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依然保持着高依赖度,在此背景下,煤炭产业要在挑战中寻找转型机遇。“煤炭企业可以利用传统优势,通过‘新’‘老’协同,积极融入能源平台新生态。”周健奇建议,不同煤炭产区可根据本地特点,寻求差异化转型,积极争取大企业主导的国家试点。煤炭企业则需加快实施煤炭供应链管理,实现煤炭精益供应。另外,煤炭企业应转变发展理念,掌控煤炭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环节,把握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体制改革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契机,并积极拥抱网络,成长为具有服务特性、绿色特征的新时代能源企业。

电煤供需形势局部地区阶段性偏紧

与煤炭行业唇齿相依的电力行业,近十年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电源结构不断向清洁、低碳、节约方向迈进。“十年间,煤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由2009年的68.5%降至2018年的53.0%,燃煤发电量占比由2009年的77.9%降至2018年的63.7%,从装机和发电量占比来看,煤电依然是中国电力供应中不可或缺的主力电源和基础电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于崇德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煤炭转化电力的比例尚偏低。“我国电煤占煤炭总消耗量比重为53%,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和澳大利亚为91%、德国80%、加拿大78%、英国73%。”于崇德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偏低,煤炭优化利用仍具有较大空间。

“2018年,全国规上企业原煤产量35.5亿吨、同比增加1亿吨;煤炭净进口2.76亿吨、同比增加0.13亿吨;国内煤炭供应量总体满足消费需求,但进口煤政策变化削弱了沿海地区的电煤供应稳定性,加剧了电煤供需紧张的局面,导致电煤价格再次快速上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电力供需分析处处长侯勇分析称,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显示,2018年全年5500大卡现货成交价格波动范围为569~752元/吨、综合价波动范围为571~752元/吨,各期综合价均超过绿色区间上限,国内煤电企业采购成本居高不下。预计2019年电煤供需形势总体平衡,局部地区仍将出现阶段性偏紧态势。

煤企“走出去”参与全球煤炭市场贸易分工

毋庸置疑,煤炭具有的价格实惠、储量丰富和便于运输等优点,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是全球能源系统的核心。此次大会认为,煤炭未来一段时期作为主体能源和基础性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这一观点在各国参会人员中达成了共识。“对于传统能源企业而言,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指出。

近年来,兖矿集团实施布局优化、转型调整、巩固提升“三步走”战略,稳妥推进澳大利亚、加拿大、拉美地区开发建设,全球产业链布局能力、国际竞争实力凸显,成为国内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能源企业。李伟由此将煤炭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总结为五方面: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卓越的产融结合能力、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全球的融合发展能力以及系统的风险管控能力。

他表示,推动煤炭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必须高效实施煤炭资源优化整合,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协同优势。而推动新时期煤炭企业国际化发展,还需要实施产融结合战略,推动企业发展和资本运营“双轮驱动”,打造治理规范高效、产业布局合理的现代化企业。另外,煤炭企业“走出去”,需要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坚持入乡随俗、文化互融、属地管理,做到四个融合,包括属地融合、人才融合、文化融合和管控融合。

“我国煤炭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经营,面临着一系列宏观政策层面和企业投资层面的风险挑战。”李伟建议,国家层面应完善审批、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加强与各国政府的交流,推动煤炭企业国际合作;政府主管部门层面,应加强境内煤炭企业间的协调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争取最大的投资效益;煤炭企业层面,应通过购买煤炭资源、获取煤炭勘探权或开采权等方式,获取稀缺煤种资源,主动参与全球煤炭市场贸易的分工体系,实现产品、人力、装备和技术“全方位输出”。(中国电力报)

相关文章